4.13.2011

包浩斯

包浩斯風潮:現代設計的興起或是美國軟性霸權的興起
包浩斯成為現代設計運動的標準範本,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包浩斯不只是現代設計運動中的派別,包浩斯更是一種『新』的設計學制;另一個因素是,美國急於爭取設計藝術風潮的領導者地位。
2-1,包浩斯學制向美、英、日擴散
包浩斯學制與歐洲大陸原有的設計教育體制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歐洲大陸原有的設計教育體制是學徒制,雖然當時歐洲設計教育體制的領導者:法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Ecole des Beaux-Arts,通稱布雜教育體制)也有許多學科課程來輔助術科課程,但是術科(設計課)主要還是跟隨開業建築師學習的學徒制,然後輔以藝術學院內的『設計競圖』來完成建築師資格的認定。包浩斯學制與這種設計教育體制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包浩斯改變了這種『學徒制』,同時包浩斯引進了許多工程學科的學分制與工學院裡的工廠實習制度。換句話說,包浩斯所做的學制改變,似乎特別適應現代大學教育裡的學分制,也特別適應設計科系在工學院(而不是在藝術學院)裡設置。
包浩斯在德國解散後,包浩斯的校長,老師乃至於畢業生,紛紛避走他國。其中以美國的接納程度最高。曾經兩任包浩斯校長的葛羅培斯(Groupius,W)於德國納粹政權興起不久,即遠赴美國,出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同時葛羅培斯也於1937年協助包浩斯的教師那基(Moholy-Nagy,L )在芝加哥成立『新包
浩斯』,這所『新包浩斯』幾經改組成為芝加哥設計學(1939年)、設計研究所(1944年),最後終於在1949年併入伊利諾理工學院(IIT )而成為現代設計運動以及推動設計教育『新學制』的另一重要據點。
簡單的說,包浩斯學校在德國解散後,包浩斯學制的『擴散』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包浩斯學制改變了設計科系與建築科系於藝術學院設立的習慣,而在工程學院設立,從此落實了藝術與工程結合的宿願。其二,包浩斯學制在美國、日本與英國的諸多大學(主要是工學院裡的建築工程系)出現,加速了現代設計運動的風起雲湧。
 
2-2,美國的『新』歐洲風與國際式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的產業發展雖然快速,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其中最主要的瓶頸就在於『產品』的過度工業化與機械化,美國的工業產品特別是民生用品,並不容易打入歐洲市場。相反的在市場上,設計品與藝術品仍然以歐洲貨品為尚。此時,美國的『生產力』正處於一種兩極矛盾之中,一方面產品的『品質』生產力已遠超過歐洲,另一方面產品的『品味』生產力卻遠落後於歐洲。所以,美國的國家發展政策自然會以結合這兩種矛盾而成為自己的優勢的路途邁進。這樣的『國策』在產業領域就是提倡一種重視生產效率的藝術品味,那又怎麼提倡這種重視生產效率的藝術品味呢?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在推動這種『國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從現在來看,提倡這種重視生產效率的藝術品味,就是推動『新』歐洲風,就是推動『設計』也是一種藝術,就是推動現代藝術。
紐約現代美術館就是全球第一所將『建築』,『設計』當作藝術品與藝術事件來展覽的美術館。1930年代,紐約現代美術館率先成立了建築策展部門,1932年舉辦了『歐洲前衛建築展』;1934年舉辦了『機械藝術展』;1938年舉辦了『包浩斯1919--1928展』;1941年舉辦了家庭用品的『設計展』。正是1932年這次的歐洲前衛建築展為『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style )』打響了名號,也為現代設計運動推上了高峰。
紐約現代美術館1932年的『歐洲前衛建築展』正是由剛成立的建築策展部門的首席藝術指導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所策劃。展出的作品與作者百分之八十是包浩斯的成員與當時歐洲盛行的風格派(De Stijl)。菲力普強生還為『歐洲前衛建築展』下了一個副標題,那就是爾後鼎鼎有名的『國際式樣』,菲力普強生可能覺得只辦了一次『歐洲前衛建築展:國際式樣』還不過癮,所以接著馬上又與當時美國極為出名的建築評論家希區考克(Hitchcock )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作『國際式樣』。
做為國家產業發展的策略來看,紐約現代美術館1932年的『歐洲前衛建築展』以及菲力普強生提出的『國際式樣』,毋寧都是非常成功的。就美國而言,順便推動了現代設計運動,只不過是為美國產品行銷世界各地的暖身動作罷了。
 
2-3,產業上福特主義的蓄勢待發
不過話說回來,在現代設計運動上(特別是在當代產品設計史上),美國當然並不是只有『展覽』的策略,美國更有實現『新品味』的實力。這就不得不提到產業上的福特主義。
從工業設計的發展史來看,福特汽車在1908年所推出的『Model T 』算是第一部石破天驚的『不像馬車的車』。但是,如果從工業的發展史來看,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福特企業正在進行著一場工廠組織的革命,率先推出分工又結合的高效率『生產線』工廠制度。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大一點,從當代經濟的發展史來看,這場工廠組織的革命,正是支撐工業先進國在1910年至1970年間所主導的『生產面經濟學或供給面經濟學』的最大力量,而所謂『生產面經濟學』正是現代設計運動的願景,當然也是現代設計運動的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產業上的福特主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設計運動,包浩斯風潮不只是加速了現代設計的興起,包浩斯風潮也成為『美國軟性霸權』造橋鋪路的馬前卒吧!
 
現代設計運動也有低潮
如果說菲力普強生在1932年策展『歐洲前衛建築展』時喊出『國際式樣』的前後,是現代設計運動的高潮時期。正巧的是,現代設計運動的低潮時期,卻也是菲力普強生以手執他設計的後現代建築作品模型,在1980年代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為重要的『事件』標記。在美國,不論設計界或建築界,菲力普強生都算是『教父級』的人物,而菲力普強生又一直是現代設計運動的重量級鼓吹者,所以,當時代雜誌以菲力普強生手執後現代建築作品為封面時,確實轟動了美國建築界與設計界,象徵著設計界『從包浩斯到後現代』的重大轉變時刻。
現代設計不再迷人了嗎?現代設計的『品味』走味了嗎?潮流的物極必反嗎?這很難說。只是,就當代設計產業的發展而言,1980年代才轉向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都已經反應過度遲鈍了吧?菲力普強生當時對『現代設計運動』大概頗有時不予我的感慨吧!因為,就設計作為一種『品味』來『消費』時,早在1960年代末期,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早就蠢蠢欲動且蓄勢待發了。
就世界發展局勢來看,1960年代不只是現代設計運動退潮的開始,1960年代也是『現代化』、『進步主義』、『西方化』乃至『現代主義』退潮的開始。全球的政治經濟局勢正產生著結構性的變化。經濟理論也從生產面經濟學轉向消費面經濟學,現代設計運動之所以會退潮,後現代設計風潮之所以會蓄勢待發,我們可以說:其來有自且勢必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